欢迎访问江南电竞app

2025年中国3D打印产业链图谱及投资布局分析(附产业链全景图)

2025-07-01 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87

关键词: 3D打印 产业链 上游分析 中游分析 下游应用

中商情报网讯:近期,受3D打印的内容生态与社区文化逐渐成熟、消费级3D打印领域形成规模化生产模式等因素影响,3D打印设备销量增加。

一、产业链

3D打印产业链上游为原材料及软硬件,原材料包括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生物材料,硬件包括激光器、振镜系统、扫描仪、主板、DLP光引擎等,软件包括建模软件、控制软件等;中游为3D打印生产制造,以3D打印设备及打印服务厂商为主;下游应用于汽车行业、医疗器械、航天航空、消费电子、学术科研、政府军工、文化创意等领域。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3D打印产业链以上游高性能材料(钛合金氧含量<0.15%、生物墨水细胞存活率>90%)和精密硬件(振镜定位精度±5μm、激光功率1kW级)为基石,中游设备厂商通过分层制造技术(金属打印致密度≥99.5%、DLP精度±10μm)与服务商协同满足下游高价值场景需求——航天构件实现55%轻量化、医疗植入物孔隙率精准控制、军工野战制造突破供应链限制;未来发展聚焦多材料梯度打印(金属/陶瓷复合结构)、超高速成型技术(投影式光固化速度>1m/h)、AI智能工艺链(缺陷实时修正率>95%),同时亟需突破大型构件残余应力控制(变形量<0.05%)、生物打印血管化(毛细管网径≤10μm)等关键技术瓶颈,并推动行业标准建立(材料数据库覆盖率>90%)。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二、上游分析

1.原材料分类

3D打印是基于三维模型数据,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采用逐层叠加材料(逐层打印)的方式,直接制造与相应数字模型完全一致的实体或零件。3D打印原材料主要包括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以及生物材料。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2.铝合金

(1)产量

铝合金是轻金属材料之一,凭借其质量轻、强度高、耐腐蚀、延展性好、易加工等一系列优异的性能,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铝合金行业深度分析及发展趋势研究预测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铝合金产量达1614.1万吨,同比增长9.6%。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2025年中国铝合金产量将超过1700万吨。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2)重点企业分析

中国铝合金行业涌现出了一批重点企业,它们在行业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主要包括忠旺集团、AAG亚铝、兴发铝材、凤铝铝业、坚美铝材等。具体如图所示: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3.PLA

(1)产能

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聚乳酸(PLA)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策略研究报告》显示,PLA(聚乳酸)由玉米、秸秆等生物质为原料,经过微生物发酵制成乳酸。2023年PLA产能为25.3万吨,同比增长25%,2024年约为30.9万吨。由于市场普遍看好PLA发展,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2025年中国PLA产量将达36.5万吨。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2)企业布局情况

当前国内PLA龙头企业正加速推进全产业链技术自主化,重点突破丙交酯核心原料的规模化量产,并通过产能扩张抢占政策驱动下的可降解塑料市场;企业布局呈现“原料自给+应用多元化”特征,覆盖包装、纺织、医疗等高增长领域,但产能释放进度与国际巨头竞争仍是行业共同挑战。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4.激光器

(1)市场规模

激光器是激光雷达的核心组件,决定了系统的探测性能、成本及可靠性。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激光器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激光器市场规模达到1210亿元,2024年约为1353亿元。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2025年中国激光器市场规模将接近1500亿元。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2)重点企业分析

中国激光器行业近年来发展迅速,涌现出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大族激光、锐科激光、华工科技等企业在光纤激光器、激光切割设备、激光焊接设备等领域技术领先,产品线齐全,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新能源、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等高附加值行业。杰普特、光韵达、创鑫激光等在超快激光器、激光3D打印、高功率激光器等细分领域具有显著优势,未来在精密制造、半导体、医疗等领域潜力巨大。联赢激光在新能源电池焊接领域表现突出,炬光科技则专注于半导体激光器上游核心器件,技术壁垒高。拓斯达通过“机器人+激光”协同效应,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并积极布局新能源和海外市场。总体来看,中国激光器企业凭借技术创新、成本优势和全球化布局,正在逐步实现国产替代,并在高端制造、新能源、半导体等领域展现出强劲的增长潜力。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三、中游分析

1.产量

3D打印技术,有别于传统减材制造,是一种快速成型技术,通过对模型数字化立体扫描、分层处理,借助于类似打印机的数字化制造设备,利用材料不断叠加形成所需的实体模型。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数控机床行业调查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3D打印设备产量341.8万台,增长11.3%。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2025年产量将超400万台。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2.市场规模

受3D打印产品逐步规模化应用和部分积压的3D打印设备需求释放的带动,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3D打印市场需求预测及发展趋势前瞻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3D打印市场规模约为423亿元。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457亿元。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3.企业布局情况

当前3D打印设备领域呈现“双轨并行”竞争生态,国际巨头(如Stratasys、EOS)凭借技术积淀主导高端工业市场,尤其在航空航天、医疗领域构建了深度合作壁垒;本土头部企业(如铂力特、华曙高科)则通过大尺寸设备突破与成本优势加速国产替代,聚焦军工与民用产业化落地。技术路线分化显著——金属打印向多激光协同与粘合剂喷射量产化演进,聚合物打印则围绕高速批量生产与生物相容材料创新。未来竞争核心将集中于人工智能驱动的全流程优化能力与垂直行业深度绑定的生态构建效率。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4.企业潜力排行榜

中国3D打印行业处于高速发展期,核心潜力企业通过技术差异化与场景深耕构建竞争壁垒。金属3D打印领域,铂力特(国产大飞机C919钛合金部件唯一供应商)、华曙高科(新能源车轻量化解决方案)、中航迈特(航空级钛合金粉末国产化)凭借军工/航空航天背景和技术垄断地位,主导高端市场;非金属3D打印方面,光韵达(华为Mate60折叠屏核心供应商)、惠普(本土化成本优势)、创想三维(消费级市场龙头)通过材料创新与供应链绑定抢占民用市场。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5.重点企业分析

目前,3D打印相关上市企业主要分布在广东省,共12家。江苏省和浙江省均为6家,并列第二。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四、下游分析

1.汽车行业

2025年5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64.9万辆和268.6万辆,环比分别增长1.1%和3.7%,同比分别增长11.6%和11.2%。2025年1-5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82.6万辆和1274.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7%和10.9%。



数据来源:中汽协、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2.航天航空

近年来,中国政府积极鼓励商业航天行业发展。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商业航天行业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预测报告》显示,中国商业航天行业产值由2020年1万亿元增至2024年的2.3万亿元左右,复合年增长率为22.9%。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2025年中国商业航天行业产值将达到2.8万亿元。



数据来源:弗若斯特沙利文、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3.消费电子

近年来,中国智能手机产量小幅增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5月,智能手机产量9099.6万台,同比下降1.7%。2025年1-5月产量达45136.3万台,同比下降2.1%。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app江南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