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江南电竞app

ADI:构建“四维协同”架构,破解人形机器人落地困局

2025-07-09 来源:电子工程专辑 原创文章
139

关键词: 人形机器人 成本挑战 应用场景 ADI 人工智能

汽车行业的历史趋势和协作机器人的增长表明,在技术进步、供应链挑战、工资上涨和人口老龄化的推动下,人形机器人正迈向主流市场。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新生事物,人形机器人目前仍面临不少发展桎梏。

BOM成本挑战依然严峻

当前,单台动辄5万美金(约合人民币35万元)及以上的高昂成本,仍然是人形机器人快速普及的核心瓶颈。成本分析显示,仅端到端AI软件、传感器和芯片、伺服电机和电机驱动器三类,就占据了标准人形机器人近60%的成本。

“消费者很难像购买汽车一样,单纯出于娱乐或兴趣而购置一台人形机器人,何况后期的维护成本也不低。“ADI中国区工业市场总监蔡振宇表示,即便未来人形机器人的成本有望降低,如特斯拉计划将成本降至2-3万美元(约15万人民币),但要让用户在合理的时间内收回成本,人形机器人仍需创造足够的价值。

这使得工业生产成为当前唯一的现实落点——在自动化精密装配与操作、质量检测与维护、厂内物料流转与管理、仓储管理与拣选、搬运与装卸、以及危险作业等场景中,人形机器人开始替代高危或高重复性人工劳动。

但,新的问题也接踵而至。

应用场景单一,行业待破局

“做工1小时,充电半小时”的效率悖论,是当前人形机器人在工厂场景的真实写照。受限于紧凑的机身设计,其电池容量普遍仅能支撑1.5-2小时作业(极限扩展至22节电池),远低于人工8小时连续作业能力。若计入充电时间(单次充电30分钟以上),实际有效工作时间占比不足70%,难以适配流水线的连续生产需求。

另一方面,人形机器人需模仿人类手部20+自由度的灵活运动,实现0.1毫米级精度的抓取、捏取等动作。然而,当人工调试的控制算法在面对不规则物体(如球形、柔性物体)时,力度控制误差常超10%,导致抓取失败率高达25%。

工业场景中,机器人依赖单一固定环境(如酒店配送、电梯交互),但在人机共融场景(如协作装配、复杂地形行走)中,人形机器人就缺乏多模态感知(视觉+力反馈+IMU)的融合方案,障碍物识别与路径规划能力薄弱。

而且就场景丰富程度来看,“展示型”场景占比仍然偏高——教育市场(大学、科研机构采购用于编程教学)和展会经济(迎宾舞蹈、互动表演)贡献了70%的销量,单价5-10万元的入门级产品占据主流,功能局限于挥手、简单行走等演示,技术附加值低。

行业共识认为,当前人形机器人的发展与“10年前的无人机”较为类似——初期以娱乐和展示为主,核心价值待挖掘。或者换句话说,用50万元买一台只能工作2小时的“机械舞者”,噱头大于实用。但当成本降至15万元、续航突破4小时,场景想象空间将被重新定义。

中信建投的测算显示,15万元的价格锚点,不仅冲击着50万元级的工业机械臂市场,更将打开家庭服务机器人的消费级市场。这种定价不但能够促使制造业的ROI周期缩短到1.8年,也能让养老服务场景的渗透率提升到17%。

这其中,新技术突破(如固态电池、AI自主学习算法、标准化环境适配)、成本下降和场景适配,被视作突破“从演示到实用”临界点的三大核心问题。而这些,也恰恰是ADI在人形机器人赛道的着力点。

从芯片到系统布局推动机器人变革蓝图

从ADI的角度来看,人形机器人行业毫无疑问是一个极具潜力的领域,其整体布局展现出“感知—驱动—连接—生态”四维协同的战略架构,目标在于通过专用芯片、传感器、电机驱动、连接技术、集成算法、以及系统级解决方案,解决诸如断电位置记忆、小关节控制精度、多信号传输延迟等行业痛点,构建起人形机器人产业牢固的“数字基础底座”。

其实,ADI早在多年前就开始涉足传统机器人领域。尽管在电机驱动拓扑结构等方面差别不大,但人形机器人需要将较大功率的电机缩小并集成到有限的空间中,同时还要集成位置检测、驱动控制与力反馈功能,这种“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挑战,对电机驱动系统的功率密度、效率、控制精度、以及小型化集成能力,都提出了更严苛的考验。

而在类人驱动方面,由于夹持器对人形机器人完成各种需要灵敏操作和准确执行的任务至关重要,设计者需要考虑如何通过采用先进的检测、控制系统和材料,增强机器人与环境安全高效交互的能力。

除了在电机驱动和控制方面拥有创新的差异化方案外,ADI在人形机器人所需的传感器和信号传输领域同样拥有丰富的产品可供选择。例如无源多圈磁性角度传感器、多端口工业以太网时间敏感网络交换机、以及千兆多媒体串行链路(GMSL)收发器。

此外,高性能的视觉模块,结合图像信号处理器,能够实现快速、准确的物体识别和环境感知;在环境定位中,人形机器人可通过在各种关节和部位部署多个惯性测量单元(IMU),实现全面的运动检测和控制。ADI还同时关注机器人的电源管理,推出了包括电源管理IC和电池管理系统在内的全套解决方案,以确保机器人能够长时间稳定运行。

尽管具备这种“从底层芯片到系统级解决方案,解决行业共性难题”的垂直技术穿透能力已属不易,但对于立志成为人形机器人领域“全栈技术整合者”的ADI来说,深耕工业机器人主战场,同时向服务、医疗等领域延伸的深度场景适配能力,以及与头部企业共建技术生态,推动行业标准化进程的生态规则构建能力,同样是至关重要的。

人工智能引领未来变革浪潮

展望未来,毫无疑问,人工智能将成为机器人领域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正如ADI机器人和工业视觉产品线总监Maurizio Granato在参加SPS大会时指出的那样,“传统机器人面临部署复杂和任务适应性有限的挑战,而人工智能的介入成为解决之道。”

通过人工智能,机器人能更高效地整合应用与编程专业知识,克服部署难题。同时,其强大的适应性让机器人能够应对更广泛、复杂的任务。这使得机器人从单纯的自动化执行者向具备自主决策能力的智能体转变,极大地拓展了机器人在工业自动化等领域的应用边界,加速了机器人的部署进程,为未来工厂的高生产率奠定基础。

机器人对提高工业可持续性也具有显著贡献。一方面,高度自动化的机器人生产能够提升产品产量,同时降低废料产生量,减少资源浪费,这对构建绿色、可持续的工业生产模式至关重要。另一方面,机器人承担枯燥、繁重工作,改善了人类工作环境,提升生活质量,从社会层面推动了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落实,进而促使更多企业接纳机器人技术。

与此同时,随着工厂中传感器数量的激增和数据的海量汇聚,数字化浪潮为机器人变革提供了坚实基础。这些丰富的数据不仅是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革命的“燃料”,更助力机器人实现自我感知的自动化。通过对数据的深度挖掘和分析,机器人能够更好地理解周围环境,做出更精准的决策,从而在复杂多变的工业场景中高效运行。

结语

2022年,当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喊出“人形机器人将比汽车更重要”时,处于萌芽期的人形机器人行业正在经历一场静默的技术深蹲。随着“做得小、控得准、连得快”的底层难题被逐一破解,这场始于芯片与算法的革命,终将推动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真实世界,在制造、医疗、服务等领域开启“机器即劳动力”的全新时代。 




app江南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