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湃侵犯华为海思芯片技术商业秘密案一审判决生效
关键词: 尊湃通讯、华为海思、商业秘密案、芯片技术、侵犯商业秘密罪
2025 年 8 月 27 日,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此前就尊湃通讯科技 (南京) 有限公司(下称 “尊湃”)侵犯华为海思半导体有限公司(下称 “华为海思”)芯片技术商业秘密案作出的一审判决,正式生效 ——14 名被告人在法定上诉期内均未提出上诉。据悉,该案中,被非法获取的技术信息估值达3.17亿元。
据检察日报称,7月28日,上海市第三中级法院作出一审判决,采纳检察机关的起诉意见和量刑建议,认定14名被告人均犯侵犯商业秘密罪。其中,张某被判处有期徒刑六年,并处罚金300万元;周某甲、刘某、周某乙、顾某被分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至三年,并处罚金150万元至120万元不等;高某、王某等9人被判处有期徒刑并宣告缓刑,并处罚金100万元至20万元不等。
法院审理信息显示,华为自 2011 年启动 Wi-Fi 芯片研发,后交由全资子公司华为海思推进,相关核心技术信息均采取加密存储、权限管控等保密措施。2021 年 3 月,原华为海思射频芯片开发部门负责人张某离职,随后创立尊湃,并迅速拉拢周某甲、刘某等 4 名前海思员工加入,担任公司高管,核心目标为研发与华为海思同类的 Wi-Fi 芯片。
为快速推进研发、吸引融资,张某等人以高薪、股权为诱饵,陆续从华为海思挖走 7 名在职员工。这些员工在离职前后,通过截屏、手抄技术参数、微信传输文件等方式,勾结仍在华为海思任职的赵某、屠某,非法获取了华为海思的芯片核心技术信息,并直接用于尊湃的产品研发。
2024年4月10日,上海市检察院第三分院对张某等14人以侵犯商业秘密罪向法院提起公诉。审查起诉期间,检察机关依法讯问了被告人,向商业秘密权利人告知诉讼权利义务,并重点对涉案技术信息是否具备非公知性和同一性进行审查。
据检察机关办案组介绍,这是一起非常典型的“内鬼”侵犯商业秘密案件,办案难度非常大。一方面,涉案技术信息多达40余项且属于尖端技术,为了打破专业壁垒,办案组聘请了多名通讯行业的资深专家,借助专家“外脑”对技术事实提供专业解读意见,通过反复、交叉论证研讨,为后续法律定性分析奠定坚实基础,确保法律判断的精准性;另一方面,被告人有14名,分别涉及不同的技术信息侵权,办案组要精准区分各被告人在共同犯罪中发挥的作用,认定每名被告人的涉案秘点及其估值金额。在办理案件过程中,检察机关还针对被害企业内部管理漏洞精准制发检察建议,为企业提供“漏洞报告”,更为企业“免疫系统”提供“升级蓝图”。面对被告人当庭辩解,公诉人从证据、法理和情感三层递进式开展法庭教育,最终被告人均自愿认罪。
最高检知识产权检察厅负责人表示,商业秘密是现代经济社会中重要的知识产权,不仅关系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安全,还关系到国家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检察机关不断加大商业秘密司法保护力度,依法打击侵犯商业秘密犯罪,以法治之力服务创新发展。